法國的奧賽美術館出借米勒的< 拾穗>、< 晚禱>.我深深的覺得250元的入門票價真的便宜了,若是親自到歐洲的美術館參觀,台幣上千元跑不掉,此來自爸爸親身經歷的可靠消息.
這次畫展中的作品共出展48幅作品,其中16幅為米勒的作品.其餘的為米勒同時期的畫家,包括胡梭、柯洛、迪亞茲、德崗等.
巴比松畫派是於浪漫主義後興起的一種自然寫實風格的畫派.然而,巴比松畫派只是對當時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做歸類的一種稱呼,他們並沒有明言的規定創作的筆觸或風格,每個人都保有自己的獨立作能力.浪漫主義在後期開始變成賣弄技巧,淪為空洞的主觀臆斷和極端的奇怪思想.於是''真實的藝術''呼聲高漲,這時有些藝術家遷離了巴黎,聚集於巴比松開始創作.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文明帶邪惡,故應該回歸自然,才能找回人類的本真.
當然在這次展覽最受矚目的還是米勒.米勒的繪畫生命大約能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1840年至第一任太太逝世.此時稱為''華麗時期'',這時米勒的作品為裸體肖像畫.這個時期的繪畫多少為他在後來的作品裡打下了一點基礎,雖然此時的創作目的是為了現實生活所需.後來米勒遷離了繁華時髦的巴黎,定居在巴黎的郊區-巴比松.此時米勒開始走出自己的繪畫風格,為''農民畫家''時期.這時的畫作以描繪農家的辛勤與樸實為主,不同於當代的一些藝術家,所展現的農民繪畫僅是農民們的粗俗與酒醉打架的惡習.相較之下,米勒的農民繪畫更加的寫實,更在作品中懷著濃厚的悲憫之情.雖然此時的米勒正處最為窮困潦倒的時期,然而許多為後世膾炙人口的作品便是產生於此時,包括''晚禱'',''拾穗'',''牧羊女''...等.最後,米勒後期的作品開始偏向於風景畫,這次所出展的''春天''即是.
''晚禱''這幅作品讓我感到感動.畫中兩名剛辛勤工作的夫妻,在聽見了遠方教堂傳出的鐘聲,放下了手中的工具,雙手交扣,低下頭來誠心的祈禱著.農民們並沒有讀書,所以出賣勞力是他們掙生活的唯一方式,然而農家的辛苦是我們無法深切體會的.當時教堂就是一種心靈力量,而鐘聲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心靈上的撫慰.在畫中的下角,農夫的腳邊仍可以看到裝在籃子裡的的馬鈴薯.一種無言的寧靜下,有著一種宗教上肅穆的力量.強勁的生命力並不來自於高貴富裕,貧窮農民的虔誠所產生的是一種更強勁奮鬥的自然力量.
''拾穗''這個作品,我從小就喜歡.當然它從以前出現在大眾傳媒的機率本就非常的高.我常在拼圖,複製畫,擺飾品看到這幅畫的蹤跡.然而,第一次以最近的距離,正前方的站在真跡面前,是最前所未有的顫慄和感動.分別帶著藍,紅,黃三種單色頭巾的婦女彎下腰拾著地上收割後掉下的稻穗.最左邊的女人,將一隻手擺在自己的腰部上,顯示因為長期的彎腰而感到腰部痠疼.後方綁好成綑的麥綑一堆堆的堆著與前方三名拾穗的農村女人成為一種熱鬧與淒涼的對比.低下頭的三名女人看不到她們的面部表情,整幅畫的重點在於三個人拾穗的這個動作.整幅畫的大小並不大,但其中的精神讓整幅畫在我的眼中擴大.
''春天''也是我在整個畫展中最喜愛的其中一幅畫作.這是米勒晚期的作品,為四季系列中的其中一幅.此畫是純粹的風景畫,與米勒以往人物取材的風格不同,其描述的是雨後之景.掛在天邊的彩虹,顯示剛剛才下過的雷雨.順著左上方兩道彎彎的虹橋,明亮的光線由左上角照射下來,最後落在了林間小道之上.兩棵綠油油的樹木,因雨後而顯得濕潤明亮的草地透露著春天的氣息.在這幅畫裡有種屬於大自然的生命力與祥和,世間的色彩豐富了整個畫作.
最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展覽中有三個以拾穗為主題的畫作.除了米勒的''拾穗'',尚有艾杜安的''香柏杜安的拾穗者''和布荷東的''拾穗者之歸''.布荷東的拾穗者,重點在位於整個畫布正中,頭上頂著麥捆的女性.她有著猶如希臘神話中女神的面容,較之於米勒三名無可見其面容的拾穗者,更加凸顯她臉上的光彩.然而我卻覺得,這樣的手法下,''拾穗者之歸''看起來像是一群慶祝豐收而歸的農民,少了點在米勒畫中的那種寫實感.
總的這次展覽讓我看得非常開心,雖然一路排了一個半小時,展館內也是人擠人的讓人不是很舒服,卻覺得這番辛苦是值得.寫實藝術,較之於宮廷肖像畫更顯得有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sh6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