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雨的清晨,微冷,等早餐前起個大早逛了一圈飯店附近的金澤街道。木造的古建築傳來陣陣的木頭香,非常特別。果然是日本的國花,大概只有在這裡才能看到那麼大棵的櫻花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建築,有的好像是作為古蹟、美術館,但有的是完美融入古街道裡的住宅。而這個地方最美的是,在昏黃的仿古燈籠的矮路燈下,是一條清澈的小圳流過,滾滾流水、樹木加上木頭飄香的古蹟

DSC_0939.JPG

DSC_0950.JPG

DSC_0959.JPG

早上太餓不小心吃得太飽了,配上又濕又冷的天氣,全身有點說不出的不暢快。沿著金澤街道,經過由於被閃電擊中而燒光,現今至剩下城牆的金澤城,來到日本三大名園之一的 兼六園。兼六園是標準的日式庭院,為300年前前田利家所建,建造參考宋代詩人 李格非<<洛陽明園記>>中描述,名園需兼具的''六勝''(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這也是兼六園之名的由來。兼六園本為金澤城的庭院,後經歷代藩主整建翻修而成為迴游林泉式庭院。迴游林泉式庭院指的是將土地面積作最充分的利用,在庭園中挖鑿大池塘、堆砌假山,並且穿插建造亭台與茶室,來訪者需要穿梭走動,才足以瀏覽庭園全貌。庭園中有幾處池塘、穿梭其間的曲水、以挖鑿池塘的泥土堆砌而成的假山,與四周種植著的花林草木,因此也稱為''築山(假山)、林泉、迴遊式庭園''。兼六園經過長時間的不斷修整加建,但中心思想-神仙思想並未改變,例如大池塘暗示著海,而海中有仙島,仙島上有神仙,長壽與永世繁榮的心願在庭院的建造主題中可見一班。兼六園區曾經作為大學校區,但因為文化人士呼籲古蹟的保存,而後又將學校遷出。

33553601_10216861006144564_4969814268607201280_n.jpg

在一片朦朧夾著細雨中走進兼六園,路旁是許多已經長出綠葉的櫻花樹,在櫻花綻放的季節,兼六園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賞櫻景點,果然還是要3~4月初來比較恰當...日本觀光局對北陸的觀光介紹非常貼心,兼六園這裡的特色景點通通有介紹,看不懂日文還有中文繁體詳細簡介(http://www.pref.ishikawa.jp/siro-niwa/kenrokuen/t/index.html)。

1. 石燈籠又稱琴柱燈籠或徽軫燈籠,充滿著濃濃的古日本味,這是兼六園的其中一處重點景點。

2. 霞之池,池水中央是蓬莱島,表有長壽不老的含義,也稱作龜甲島。霞之池四周分布兼六園多個名勝,遊池一周可觀四季不同的庭院之美。

3. 內橋亭, 在霞之池的西南側(照片看過去的建築),是過去蓮池庭中四座亭台之一。原本是建在蓮池馬場的賞馬亭,明治7年(1874)遷移至現址。以蠑螺山鬱鬱蒼蒼的樹林為背景,由石墩支撐的內橋亭,會讓人產生浮在水面的錯覺。

雁行橋,以石塊排列成傍晚雁子飛過天空的樣子,由於石塊形狀類似龜甲,又稱龜甲橋,傳說走過能長命百歲。

DSC_0976.JPG

根上松,大小共40多枝的樹根突出地面,有的高達2公尺,種植時用土深深覆蓋樹根,松樹長大後樹根推開土而竄出。

DSC_0979.JPG

蠑螺山,利用挖鑿霞之池的泥土,堆砌而成的假山。山頂建有涼亭,稱作「避雨亭」。因上山時必須盤旋而上,山路曲折有如蠑螺殼的紋路,因而得名。

DSC_0987.JPG

虎石,形狀似老虎蹲低而得名。據說是由能登外浦的曾曾木或福浦附近搬來的天然石,是守護兼六園的除魔石之一。(可是我覺得像豬)

DSC_0997.JPG

走在兼六園裡撐著傘真的有種古代仕女遊園的感覺,雖然我穿的慘不忍睹...時間太短了沒辦法走完所有的名勝,不過其實就一處霞之池,看著瀰漫在池面上的朦朧霧氣與因為缺乏光線而倒映在池面上深色的岸邊植物與內橋亭倒影,就足以構成一幅充實的美畫。

離開金澤城後是另一處本行程除了雪之大谷,我最期待的另一個地方-白川鄉合掌村。合掌村裡的屋子-合掌造,名稱來自於兩側傾斜的屋頂,狀似雙手合掌,指尖相碰、手掌不貼之貌,如此的設計由來是300年前窮困的居民來到深山居住,為了適應山谷的環境而將屋頂設計成正三角形,除了可以擋風,還可以避免屋頂乘載過重的積雪。白川鄉的合掌村規模最大也最有名,至今仍完整保留113棟合掌造,於1995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日本三大秘境之一。冬季時屋頂上也著積雪的合掌村,像極了童話故事裡的耶誕村,也似薑餅屋的現實翻版,想著應該要冬天時再來一次。

DSC_1025.JPG

合掌造建築本體不用釘子,全以卡榫、繩結製成,屋頂外側較厚的一層鋪以蘆葦,內側較黑與硬的部分為麻,通常屋頂是到了會漏水才換,屋頂通常可以使用20~30年。合掌村裡的建築有有民宿、餐廳、重要遺產、生活資料館、明善寺庫裡鄉土館以及部分民宅,為了保存合掌村,若是村內居民需要修繕屋頂,費用有政府全額的補助,若是有賺錢的民宿,就得自己花錢修,因此村內有一棟有趣的合掌造,屋頂兩半的顏色不一樣。更換屋頂的工程浩大,又需要人力手工,因此所費不貲,在過去村裡採用勞力交換制度,互相幫忙搭建屋頂,但現在已走向觀光化,過去的勞力交換應該不太存在了。

DSC_1014.JPG

走過一條長長的吊橋,就是進入合掌村的入口,一間間像卡通一樣的小木屋配上藍天、綠山、楓紅,在充足的陽光下色彩飽滿,恍若童話故事書。在一間間的小屋旁可以看到住民為了用水而引水的小溝渠,流水清澈,還有魚游著。

DSC_1032.JPG

合掌村 (72).jpg

來到合掌村最主要參觀的是明善寺庫裡鄉土館。1784年建成,合掌造寺廟在日本非常稀有,在本堂旁是住持一家所居,稱作''庫裡''。明善寺是稍微大一點的五層樓,一般合掌造的空間不大,木造房屋加上閣樓大部分分為四個樓層,由於冬天山谷裡相當寒冷,木造房屋的空隙很多,因此常會在一樓燒火爐取暖,讓熱氣往上竄流,烘暖整間建築。在本堂處供俸觀世音菩薩,在祭壇對面是一系列浜田泰介的膠彩畫-富士五景。另外庫裡的部分現在作為鄉土館,因此展示許多白川鄉當地的土器、石器、農耕用具等等民俗用品。

DSC_1012.JPG

DSC_1013.JPG

DSC_1021.JPG

合掌村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曾經因為現代建築的崛起的面臨絕跡的危險。現在政府致力保存,另外,純木造、草鋪的合掌造其實非常害怕火災,因此在春天與秋天會舉行''一齊放水''的防災演習,這也是一個很受矚目的觀光重點,據說每年為了看房子噴水,大量觀光客都會湧入,還有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就是一年七天特定日子的點燈。合掌村非冬季的白日來其實能看的東西不多,因為最美的還是冬季屋頂有積雪、夜晚有點燈,那夢幻的場景才是合掌村的精華。

合掌村 (23).jpg

飛驒牛午餐

DSC_1040.JPG

過午後天氣終於開始轉好,來到高山市(歧阜縣北部),有''高山小京都''之稱的上三町古街。三町為一之町、二之町、三之町的總稱,是三條平行的南北走向街道,過去應該類似於主要商店、旅客聚集的主要幹道。而數條交叉組成的街道並稱為''古町並''。在1600~1868年間的江戶時代,這裡商業發達,富商聚集,商店櫛次鱗比,是著名的古建築保存區。路上還看到有人力拉車,最有趣的是拉車人還充當當地導遊,帶領座車的日本老夫婦在許多商店前停下來解說,害我好好奇,要是聽得懂他怎說什麼就好了...

P1040378.JPG

街道兩旁的建築大多是屋齡300年以上的老建築,雖說日本氣候乾燥,但不得不敬佩日本人對民族文化的重視與刻意保留、維護資產的企圖心。深色的木製矮房,一眼望去每間不盡相同但卻有種異中有同的整齊感。每一間房子都是一間小店,有花店、冰淇淋店、茶屋、文具店、手工藝品店、咖啡廳、餐廳等等,甚至還有舊時的醫院! 街道熙來攘往的景象非常熱鬧,沿著古色古香的古街走下去,彷彿跌入時光的漩渦,濃濃的江戶風格,感受著這種氣氛,舊時古人活動的身姿似乎也在眼前朦朧浮現。有的小店前面種植了小盆栽、有的擺著腳踏車、有的放著招財貓,雖然感受的到刻意經營的味道,但並不會有過度商業化的感覺,每間小店還是走出了自己的風格。如果說台灣的老街只剩下全台灣都一樣的小吃,那日本的古街真的值得一逛,就算是到處都可以看見的飛驒娃娃,不同的商店還是可以玩出不一樣的花樣。此外,這種老街的小店絕對會讓文具控心動,不管是手繪明信片、信紙、筆,甚至手繪提袋、主題瓷碗、木雕飾品,精緻度與樣式的多樣都大勝於台灣的紀念品商店,想買東西洩憤、紓壓,日本真的是非常棒的選擇,處處充滿小確興!

P1040364.JPG

P1040365.JPG

P1040371.JPG

P1040380.JPG

日本北陸三寶(白川鄉合掌屋、立山黑部、上高地)之一的''上高地''是一個有著神降地、神明居住的地方、神的故鄉之稱的美麗地方,屬於中部山岳國家公園。為了保護環境,外車不得進入,因為長期與外界隔離,因此醞釀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良好的生態。不止景色美的令人窒息,環境乾淨的連掉出一片紙屑都是罪過。

3公里比較小圈的步行範圍,分別經過幾個重要的景點: 大正池、田代池、田代橋、河童橋。大正池原是淹塞湖,1915年(大正時代)活火山燒岳噴發,流下的岩漿燒死森林,大量泥石流將梓川攔截,使得河道改變,原來的湖泊形成池塘,而因為河道改變導致水淹沒部分樹幹,因此池水中央的枯萎樹幹成為大正池特殊的地標。池水波光粼粼,往池邊走進,在淺水的石頭立體而清晰,清靜的畫面里不帶一點雜質。

P1040399.JPG

遠山穗高連峰上頂依然白雪靄靄,岸旁的樹芽翠綠,一景映在藍綠色的池水上,全景猶如詩般的畫布呈現眼前。森林小徑蜿蜒在樹林中,間或有小溪潺潺流過,道旁的樹木嫩芽新發,讓幾個月前還是光禿禿的樹木有了顏色,溫柔的陽光輕拂,氣溫不高,甚至有些地方還有殘雪。穿插在樹林間的小溪與池水讓我想起<<紅髮安妮>>一書中描述的閃爍的湖泊。

P1040407.JPG

邊走著,道旁的景物變換,一條路彎進主道旁了一處小叉路,在一片樹林中豁然開朗,宛若走進桃花源,藏在這林木草叢中的是一攤緩緩流過的溪水,一片溪水滑過金沙貌的淺灘,這就是田代池。天空與穗高連峰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宛若一面地上薄鏡。由於有地下湧泉,田代池在冬季也不會結冰,但由於不斷注入的泥砂, 使得田代池逐年縮小,加上池底枯葉堆積,有些地方已經變成濕地。這裡最美的是,人與風景、自然之間沒有欄杆、大的擾人的告示牌,一觸可及的就是一池冰涼的泉水與樹木、花朵,用手指就能直接與大自然對話。

P1040429.JPG

經過田代橋後往前走,路過了穗高連峰的標示牌,穿過兩道樹木形成的林蔭大道後,映入眼簾的是開闊的梓川。藍綠色的河水匆忙的滾滾流過,與兩岸旁的樹木合構成一派生機盎然,動態的川水帶來的卻是一股寧靜的美。

P1040477.JPG

上高地這個地方最有名的傳說就是河童,有人說曾見過河童在這裡出沒,所以紀念品店賣了各種河童周邊商品。得名於河童的河童橋成為了上高地的象徵。從橋上往遠山望去是西穗高岳、奧穗高岳、前穗高岳與明神岳等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而另一個方向則會看到燒岳-活火山(燒岳更多時候只是噴噴蒸氣與石頭)。上車前用手汲了一瓢泉水,喝起來又冰又甜,有帶罐子的話,可以裝一大壺回去,可惜的是我只有一個500c.c.寶特瓶。

P1040478.JPG

2018.05.23 13: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sh6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