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未亮,卡帕多其亞/Cappadocia只有14度,穿著外套還是冷的直發抖。三點四十五分的清晨,啟程準備坐熱氣球趕看日出,打著哈欠瑟縮著拼命拉著外套。到定點後,我看著工作人員們為熱氣球充氣,用著巨大電扇對著球皮不斷的吹,卻不像封氣球一樣收緊、打結,只是對著球皮吹氣,一直懷疑到底等一下要怎麼把大氣球和籃子從地面上搬起來。結果原來對著充滿氣的熱氣球噴火,熱氣球就會自己飄起來立在草原上,真是看起來簡單但又耗人力,是需要技術的工作。

搭乘熱氣球 (1).JPG

搭乘熱氣球 (4).JPG

搭乘熱氣球 (16).JPG

搭乘熱氣球 (19).JPG

搭乘熱氣球 (23).JPG

在空中飛行70分鐘的時間,至低至高都有,一覽無遺卡帕多奇亞特殊的天然地貌。剛開始升空時還算飛低低的看峽谷內的樹木,伸手就能摸到樹木的最頂端,真的感覺像鳥一樣。

搭乘熱氣球 (31).JPG

搭乘熱氣球 (43).JPG

搭乘熱氣球 (129).JPG

搭乘熱氣球 (130).JPG

搭乘熱氣球 (214).JPG

搭乘熱氣球 (194).JPG

接著是近距離的接近火成岩地形,一度伸手就能摸到那些像香菇一樣,一隻隻的石柱。過了峽谷以後,就開始往高空飛去,因為天氣不太好,因此很快就飛到雲裡了,一進到雲裡就是一陣冷冰冰的空氣,真是讓我的頭冷的發痛。要是可以,真希望熱氣球一直在噴火。從高空俯看整個Goreme/哥羅美(卡帕多奇亞的其中一區)的特殊地形,有的像布丁奶油形狀、有的像五花肉一樣有三層顏色、有的是像香菇的石柱,最好玩的還是附近的岩石因為是同一時期形成的,又同時經過雨水侵蝕,因此在同一水平線上會出現像拿尺畫過一樣的一條刻痕,真的很像人工給它畫上去的。

搭乘熱氣球 (84).JPG

熱氣球自地同時升空也是相當精彩的一個景觀,很多彩色的球在天上飄來飄去,真的是很可愛。相機快門永遠按不停。不過我覺得照片真的拍一些代表就可以了,畢竟在熱氣球上轉來轉去,其實很多地方看起來都一樣,若是一直專注在拍照,就無法靜下心來觀察這些美麗的天然景觀,也少了為這些有特殊形狀的地形編織故事的機會,旅行只剩下拍照而少了自己融入在裏頭,真的就沒意思了,因為名信片拍得其實更美。更何況在熱氣球上待了70分鐘這麼久,也算是有很長很長的時間可以照了阿!

搭乘熱氣球 (97).JPG

我媽說這隻像D2  XDDD

搭乘熱氣球 (108).JPG

落地之後,就是考驗掌控熱氣球的’’球長’’的停球功夫了,必須把熱氣球停在車上。看他們三個人在地面拉著球、球長掌控方向,而我們則是充當壓球石,停一台熱氣球真是比起飛還耗力。

搭乘熱氣球 (235).JPG

大家都下球之後,就是開一個微型的慶祝派對,喝香濱、吃蛋糕、拍照、頒證書等等。

搭乘熱氣球 (265).JPG

搭乘熱氣球 (279).JPG

總算結束的辛苦的一大早,帶著一個快爆掉的膀胱回到飯店,本以為可以多休息一下,但其實,我只昏倒半小時,早餐吃吃又趕緊出門了(好累…),到這裡可以感受到土耳其強大的溫差,清晨冷的我直發抖,接近中午時,外套又是一件件的脫,也因此我的頭一整天的忽強忽弱的痛個半死,熱氣球之旅雖美,但帽子真的需要戴個嚴實,尤其是我們這種容易偏頭痛的人。

卡帕多奇亞 (5).JPG

結束完早餐後,開始的是今天的第一站-凱馬克勒地下城/Kaymaklı Underground City。導遊在車上解說,進入地下城須走約一個小時,空氣品質差要戴口罩,且有幽閉恐懼症的人最好要告知一下,可以先出來或到休息區休息一下。在我的想像裡,本來以為地下城等於台北市地下街,還想著,這鄉下地方有啥紀念品能買阿!而且怎麼可能會有人恐慌症發作呢?而且觀光街是哪裡很臭嗎?結果一走到入口,這才明白導遊的意思。這地下城不用說有幽閉恐懼症,連我這種沒有的人,萬一被關在通道裡面一個多小時,應該也會恐慌症發作吧!

P1010859.JPG

凱馬克勒地下城是11世紀時基督徒為了逃避羅馬帝國對異教徒們的追擊而建立的,後來因為火成岩能吸濕,且此地乾燥,所以用作為儲藏食物或釀葡萄酒使用。其實地下城在卡帕多其亞有幾百個,而這一座是比較大的一座,內部往地底深八層樓,但因為岩層鬆軟,最底下四層已坍塌。地下城不是台北的地下街,而是往下挖著的一層層洞穴,狹窄且完全不見光。

P1010829.JPG

一剛入內的就是過去的小型教堂。低矮的天花板,還有著濃濃的粉塵味(凝灰岩層柔軟),沿著石壁鑿出來的講台還有一個個小洞,有的拿來放油燈,有的是後來鑿出來用來釀葡萄酒的。

P1010841.JPG

鑿在壁上的十字架

還有個像是「神鵰俠侶」小說裡頭出現的「石門」,當羅馬帝國士兵來臨時,基督教徒門可以關上石門,假裝無人居住以掩人耳目,不過當然是還能再打開。

地下城 石門.JPG

這裡推測大概是過去做為廚房,原因有二,一為岩石上有火燒過的痕跡;二乃,充滿著火成岩的卡帕多奇亞在此發現花崗岩非常的不尋常,而花崗岩的凹槽推測是用來打磨東西,不過這些都只是猜測,畢竟沒有文獻資料的記載。

P1010849.JPG

有個大凹洞推測為起居室,剛好夠一家子躺在裡面休息。陰涼的石洞實在非常避暑阿~

離開地下城之後,可以在入口處看到地下城的剖面圖,第一層樓經常用來放動物,因為可以聰明的欺騙一下敵人這是附近居民所飼養。地下城雖然密閉狹小,但還是很聰明的鑿出一條通風井,這讓敵人若是嘗試使用煙燻,可以把煙自通風井往上排,自然就薰不到裡面的人。

地下城通風井 (1).JPG

有人問:「那用水煙咧?」那用水煙咧? 導遊說,其實卡帕多奇亞是個相當缺水的地區,實在很難用有限的人力把水搬運過來使用。

地下城 外觀 (6).JPG

地下城 外觀 (9).JPG

手工地毯也是土耳其的名產,上至皇室下至平民,居室中常常可見地毯的存在。手工地毯編織是土耳其的傳統技藝之一,但也在漸漸失傳了。為了保有這項技藝,政府於是成立地毯學校,教導婦女們編織地毯的技巧,可在閒暇時間來地毯工廠索取材料或在地毯學校進行編織,成品由學校代售,售出的金額扣除成本後,提供給婦女們作貼補家用。我們進來參觀時,就見到三位土耳其美女正在編織地毯。

地毯工廠 (2).JPG

土耳其的地毯最特別的是使用「雙結」固定,相較於中亞、中國的地毯,土耳其地毯的使用年限較長,甚至可達2~4代。蠶絲、棉或羊毛是地毯的原料,我們還參觀了煮蠶蛹取絲的步驟。蠶絲真的很堅韌,細細一條但都扯不斷,不過看著蠶蛹在那裡煮,我覺得味道好噁心

地毯工廠 (4).JPG

地毯工廠 (7).JPG

地毯工廠 (10).JPG

午餐後接著又是一下午繼續跟石頭們打交道。獵人谷顧名思義就是獵人們喜歡到此處打獵,雖然還是一樣以光禿禿的岩石為主,但谷底看起來比較有小矮灌木生長,因此可以吸引動物們到這裡覓食找水。除了一片奇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棵「邪惡之眼樹」了。

獵人谷 (1).JPG

這個由三團實心圓圈構成的圖案名為「邪惡之眼/藍眼睛」,是土耳其家家戶戶必備的護身符,主要配戴在身上或掛在門前,這幾天我觀察下來,真的很多門前都會掛上邪惡之眼。邪惡之眼的相關產品在土耳其隨處可見,甚至可能有人覺得只有眼睛太恐怖,還衍伸出長著有邪惡之眼的魚、動物等,看起來可愛一點。

獵人谷 (6).JPG

獵人谷

蘑菇谷也同樣顧名思義就是有一堆長得像蘑菇的岩石,導遊說他戲稱這裡為三仙台,因為就這麼恰恰好,剛好在蘑菇谷都是三隻蘑菇在一起為一個單位。在蘑菇谷除了蘑菇岩石外,躲在蘑菇岩裡的警察局也是必照景點之一。

蘑菇谷 (1).JPG

蘑菇谷 (8).JPG

蘑菇谷警察局 (2).JPG

警察局

離開蘑菇谷,就是參觀哥羅美露天博物館了。我本來以為有雕像之類的,不過其實就是石洞們還有非常難爬的石梯囉!哥羅美露天博物館最主要的賣點就是珍貴的濕壁畫,濕壁畫的製程是在泥土未全乾前便在上面上色作圖,因此濕壁畫經過幾百年以後依然色彩鮮麗、輪廓鮮明,這樣特殊的作法完整的保存濕壁畫原先的樣貌。但在1951年前此處並未限制出入,基督教與回教過去之間的爭鬥,使得大多數的濕壁畫都備受破壞,常常不是被刻字就是頭或眼睛不見了。已列為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哥羅美露天博物館為11世紀時基督教中心,入口處就是面面相對的修士與修女們所住的洞穴屋,要分辨很簡單,修女因為防禦野獸的能力較低,因此門都做得比較高。

露天博物館區最主要參觀的部份就是四個教堂與一個餐廳。蘋果教堂裡的濕壁畫以蘋果為主,不過要很用力才找的到蘋果。

露天博物館 3樓 (3).JPG


聖芭芭拉教堂的故事是身為埃及(多神教)的聖芭芭拉因為想虔誠於基督教(一神教)而受到阻撓,但依舊篤信基督。聖芭芭拉本人其實並未來過土耳其,這裡的濕壁畫用以紀念聖芭芭拉的精神。不過,壁畫好像都被破壞光了

露天教堂 聖巴巴拉教堂.JPG

蛇教堂裡濕壁畫的故事主要就與蛇有關了。蛇在聖經故事裡代表邪惡,因此可以在蛇教堂裡看到人以武器擊殺蛇的畫面。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蛇教堂裡的濕壁畫有一個女身老翁面孔的畫像。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故事好像大家講的都不一樣,我們聽到的是這個女身老翁的面像是為了混淆欲攻擊教徒們的敵人。雖然我真的不太理解變成這樣不是反而會被人家當妖怪趕快殺掉嗎??

保存最多濕壁畫的黑暗教堂當然參觀就需要付費了。「黑暗教堂」因光不見裡而得名,但我並沒有很想花錢進去參觀,主要是因為洞穴中的氣味,還有我覺得濕壁畫看起來其實很恐怖。我並不喜歡早期有關宗教故事的繪畫,除了覺得很醜之外,又沒眼睛又沒頭的,因為爬得很累,一直喘氣邊吸著洞穴中的霉味邊仰著頭看,實在很倒胃口。

露天博物館 黑教堂 (1).JPG

最後餐廳部分要看的就是長桌,記得很有名達文西的畫「最後的晚餐」,其中耶穌與十二個門徒圍著長桌吃著晚餐的聖經故事,因為這個緣故,修士與修女們也是圍著長桌來吃飯以紀念最後的晚餐。餐廳分有三層樓,我很辛苦的爬到頂端才發現,並沒有桌子!!原來桌子在一樓

露天博物館 餐廳 (1).JPG

離開哥羅美露天博物館,我正式累的快癱了但還有最後一個行程-Ebru浮水畫體驗。土耳其的油彩浮水畫最早被用來做為可蘭經的封面,後來因為純手工、純創作、無法模仿的特質成為早期的防偽裝置。我們來到一間畫廊,這裡賣有許多浮水畫製成的產品,領帶、絲巾、披肩、畫等等。龍老大還在這裡買了一條他說很喜歡的領帶,蠻貴就是了,聽說純絲材質。畫廊為一位製作油彩浮水畫30幾年的老師所開,平時也會在這裡開班授課。使用油彩做畫,會先在黏黏的水上,去除泡泡以後開始彈筆潑墨,接著利用不同的顏色,以點墨和刮花的方式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圖案。油墨停得越久,圖案越大圈但顏色越淡,不同的顏色碰在一起會渲染出更多不同的顏色,有點類似咖啡拉花。

油彩畫展示 (2).JPG

油彩畫展示 (3).JPG

老師作畫做得很輕鬆,但這感覺要對色彩敏感度很強以及有很好的刮花技巧,像我應該就只會亂畫而已。做畫完成後,以紙或是布等輕輕蓋上,再拿起來就大功告成了。最神奇的是,看起來黏的很不牢的油彩畫,居然把絲巾丟到水裡搓揉清洗,顏色也不會掉。

油彩畫展示 (5).JPG

最後,本日忙碌充實的行程就在晚餐後的蘇菲旋轉舞、民俗舞蹈、肚皮舞觀賞節目中畫下句點。蘇菲教派是回教教派中較小的一個分支,他們不同於傳統回教嚴格規定不能聽音樂、唱歌,認為這樣無法虔誠聽見阿拉的言語。但蘇菲教派則不同,他們認為透過音樂與舞蹈可以幫助更多人理解回教的意涵,使這個宗教不再那麼難以親近。對蘇菲教派而言,傳教是要將愛傳遞出去。蘇菲旋轉舞是很莊嚴的宗教儀式、靈修方式,類似於印度的瑜珈或佛教的禪坐。旋轉舞開始時,人們會戴著代表墓碑的綠色高帽,穿著代表壽衣的白色長袍,並雙手抱胸,表示死去。接著旋轉舞開始,舞者一手向上聆聽阿拉的言語,一手向下將阿拉的言語與愛傳遞下去,頭右傾表示聽著阿拉的語言,旋轉洗去塵世間的一切髒污。他們相信透過不斷的旋轉,能讓靈魂稍微脫離肉身,更親近真主阿拉,因此蘇菲旋轉舞一般來說要轉36個小時,而我們看的表演性質的蘇菲旋轉舞就沒有轉那麼久了。我並不是很喜歡嚴格的回教,覺得過多的限制根本無法達成心靈上的自由,但蘇菲教派靈修旋轉舞的意涵反而讓人感動。不過,我老媽說,旋轉舞讓她看的頭感覺很暈….

餐廳舞蹈表演 (3).JPG

旋轉舞結束後的民俗舞蹈我根本不記得自己是怎麼看完的,非常的無聊,大概實在太累了,完全就這樣呆坐放空了一個多小時。

餐廳舞蹈表演 (21).JPG

直到最後兩隻的「花燈貝殼」與專業肚皮舞才讓這場表演精彩起來。中間的業餘肚皮舞還讓我抓到有一個舞者根本不會跳,所以每個動作都慢半拍,一直看隔壁的動作。我們開玩笑說,大概是因為最後跳肚皮舞的舞者價碼高,所以才表演一支舞吧!清晨345分之後,瘋狂忙碌的行程總算結束了,呦呼~

餐廳舞蹈表演 (66).JPG

餐廳舞蹈表演 (46).JPG

餐廳舞蹈表演 (6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sh6135 的頭像
    wish6135

    wish6135的部落格

    wish6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