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這個城市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過去的首都,其熱鬧以及商店密度遠大於我們剛到土耳其石參觀的安卡拉。不愧是機場旁的飯店,無線網路之強,還能下載韓劇等著晚上坐飛機睡不著時看,雖然台北-土耳其的直飛班機是華航代理土耳其航空,但畢竟還是土耳其航空,加上這個國家英語不太通,飛機上除了空服員講的英文聽不太懂之外,電視幾乎都是土耳其字幕,偶爾出現英文字幕就不錯了。(結果後來發現回程居然都是中文字幕,這間航空公司實在很怪…)
多瑪爾巴切皇宮/Dolmabahçe Palace是早上第一個景點,相較於奧地利的熊布朗宮,多馬爾巴切皇宮的占地就稍微小了一點,但奢華程度絕對不亞於其他國家的皇宮。光是開放參觀的30%就能讓人清楚的感受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過去雄厚的財力以及輝煌的歷史。多瑪爾巴切皇宮為填海花園,建於1856年,耗時7年完成,供給最後六代鄂圖曼帝國的蘇丹國王使用‧


...沒能拍到水晶吊燈與水晶樓梯是讓我覺得蠻可惜的。不過綜觀歷史我們都知道,當一個龐大、經濟實力雄厚的帝國開始花大錢建築這種奢華的皇宮,不外乎是想掩飾帝國開始逐漸走向衰敗的事實。多瑪爾巴切皇宮亦是如此。原先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王居住在明天會去參觀的托布卡比皇宮/Topkapı Sarayı,最後第五任蘇丹王- Abdulmecit為了掩蓋國力、軍事力量衰弱的現實,而搬遷到極端奢華的新皇宮-多瑪爾巴切皇宮居住。 多瑪爾巴切皇宮為建築巴黎歌劇院的義大利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建築有豐富的巴洛克式風格,不過其時土耳其的雕工尚未非常精細,因此內部屋頂裝飾大量使用繪畫,話雖如此,屋頂的3D立體彩繪根本讓人難分真假,好幾次老媽一直盯著天花板問我:「這到底是彩繪的還是大理石雕克阿?」彩繪做到如此,不禁也是讓人望之驚嘆。多瑪爾巴切皇宮還算很新的皇宮,因此繪畫都還非常鮮麗,使用繪畫裝飾看起來反而比雕刻在視覺效果上有更深刻的震撼。除了六代蘇丹國居住過之外,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也曾在皇宮辦公過,並且也在這裡病逝,因此為了紀念這位土耳其的偉人,多瑪爾巴切皇宮內所有的時鐘皆停在9:05,也就是凱末爾病逝的時間,以此弔念他。參觀時,導遊還特別要我們注意看。

停在9:05的時鐘
(圖片來自:http://orientalismexpress.blogspot.tw/2009/02/strolling-through-istanbul-dolmabahce.html)

(圖片來自: http://serkanavcioglu.deviantart.com/art/Dolmabahce-Palace-5-182162639)
早期土耳其由於受到回教的影響,所有歷史紀錄不可使用照相,直到後來因為歐洲人大量進入,才開始漸漸開放而有照片流傳,因此在皇宮或博物館,往往只能看到大量手繪的圖片紀錄。但我覺得土耳其的素描手繪紀錄比起之前看到的油畫手繪更加精細,幾乎與照片幾可亂真。

(http://archnet.org/sites/3475/media_contents/62102)
我們進入的第一個廳,天花板是繪圖裝飾,非常華美。

(圖片來自: http://suethomson.blogspot.tw/2006_12_01_archive.html)
剛開始覺得還好,離開了大廳碰到的水晶樓梯就開始讓人嘖嘖稱奇了。水晶樓梯旁的梯柱,全部是水晶製成,真的是很誇張,這該要多少錢啊!

(圖片來自: http://www.sboki.com/tag/staircase/page/11/)

(圖片來自: http://www.bestourism.com/items/di/867?title=Dolmabahce-Palace&b=145)
而自水晶樓梯往上望,原本應該是玻璃透光的屋頂,因為之前戰爭受到損傷,因此已經改為用別的材質修補了。我想如果還是使用玻璃的話,看起來一定更美,採光也更亮。

(圖片來自: http://depositphotos.com/1009476/stock-photo-dolmabahce-palace.html)
走上水晶樓梯以後的的廳房是大使廳,廳的入口擺了兩只大象牙,應該有一公尺多高,非常漂亮,印象中是非洲國家的國王送的。不同於之前所看到的彩繪裝飾,大使廳的裝飾全都使用雕刻了,除此之外,廳中是各種名貴的銀鐘、銀燭台,只能說鄂圖曼帝國真的是非常有錢,這些精美的工藝品真的是挑戰人類的奢華極限。

(http://www.pbase.com/bmcmorrow/image/60591157)
地上還擺了兩張看起來像假的熊皮,但這麼有錢的帝國,怎麼可能會擺假貨呢?這灰灰的熊皮,過去曾是雪白的北極熊皮,經處理後當作地毯使用。雖然熊皮看起來很柔軟、溫暖,但我想到是真的熊的皮,還是覺得不太舒服。

(圖片來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lmabah%C3%A7e_Palace#/media/File:Ambassador_Hall_Dolmabahce_March_2008panoc.jpg)
會面廳/Medhal Hall,此廳可接待來自面海門與面陸門的賓客、官員,因此這個大廳主要作為會面使用。來訪的賓客們會先被帶到藍廳等待,等候通知,稍後才會再被帶往內廳進行商議。

(http://www.travellinkturkey.com/istanbul/images/dbahce_medhalhall.jpg)
藍廳/Blue Hall的命名來由是廳內裝潢多以藍色系為主。最初在典禮使用,或是供給蘇丹王的家人會面蘇丹王前的等待廳,後來作為蘇丹王接待國外賓客的廳房。

(圖片來自:http://www.travellinkturkey.com/dolmabahce.html)
粉紅廳/Pink Hall同藍廳一樣,是以廳內主要的裝潢色系來命名。主要用途是蘇丹王母親用來會見特殊賓客。除了奢華的家具與過度裝飾的天花板和吊燈之外,土耳其的傳統工藝品-手工地毯也可以皇宮內的各廳房裡看到。這些純手工編織的大地毯製作起來非常耗費人力與精神,往往得花上製作的婦女好幾年的時間。仔細觀察這張地毯會發現地毯的中間有一條明顯的界線,那是因為製造這張地毯的婦女,還沒有完成就已病逝了,由另一位工女接續她的工作而導致。

(圖片來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lmabah%C3%A7e_Palace#/media/File:Dolmabahce_Palacasdfe.jpg)
蘇丹王的圖書館,只展出約10%的書籍。

(圖片來自:http://www.pbase.com/bmcmorrow/image/60591170)
不管是在托布卡比(舊皇宮)或是多瑪爾巴切皇宮,這種玻璃採光是土耳其皇宮的一大特色。

(http://www.pbase.com/bmcmorrow/image/60591176)
蘇丹王的浴室,頂端也是玻璃採光,浴間為大理石雕刻裝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lmabah%C3%A7e_Palace#/media/File:Istanbul_img_5058.jpg)
最後一個最重要的大廳- Muayede Hall,此廳比起其他廳都來的高且大,作為特殊大典禮、加冕典禮、接待使用。最吸睛的是那廳中央掛著的重達4500公斤的大水晶吊燈,來自英皇維多利亞女皇的禮物。

(http://vindenes.nu/en/2006-istanbul-turkey/gallery/2006-istanbul-turkey/dolmabahce-palace/)

http://magiccityistanbul.blogspot.tw/2013/12/dolmabahce-palace.html)
由於多瑪爾巴切皇宮內部不能拍照,所以資料大多憑記憶,而廳內的圖片也只能網路搜尋。雖然不是放上自己照的相片,但這個工作量反而比整理筆記與放照片還來的大。網路上資料錯誤百出,除了互相比對、參照英文資料比對記憶,盡量做出較為完整的遊記。挑選圖片也是一件繁瑣又累的工作,光這幾張照片,我就挑了兩個多小時,不斷地搜尋、查找、比較,若還是有錯誤或稍微不清楚的,我真的盡力了~真希望發明眼睛照相機
= =
(若還有興趣皇宮門的廳房,這個英文網站有十分詳盡的介紹-
http://www.travellinkturkey.com/dolmabahce.html 、
http://www.dolmabahcepalace.com/listingview.php?listingID=5)
離開皇宮的出口,正對著的就是走海路來訪皇宮的賓客們進入的入口,因為多瑪爾巴切皇宮很大,若不是從博斯普魯斯海峽直接來拍,站在花園無法拍到全貌,因此還在出口處非常貼心的擺上皇宮側觀全景圖供大家拍照。








我們在第二站下車,到達好像很有名的連鎖主題餐廳-Hard Rock Cafe。這裡的美式餐點很難吃,店內的收藏品比食物有看頭多了。收集了許多現代當紅搖滾、鄉村歌手們的表演、演唱服、樂器等。像是蕾哈娜的雨傘、Lady gaga的、麥可傑克森的外套...等等







甫登船不久,就可以看到早上所參觀的多瑪爾巴切皇宮的全貌,還有從海域前往皇宮的賓客所走的海門入口。




-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 (名字也太長...)為1988年完工通車,略短於海峽大橋。建造為藉此分擔海峽大橋的載運量與疏通伊斯坦堡歐亞兩區的交通。第二座跨洲大橋的名字正是紀念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

漂亮的兩個尖塔樓建築物為軍事學校高中部/Kuleli Military High School,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曾在此就讀。








灰白色的貝雷貝伊夏宮/Beylerbeyi Sarayı是鄂圖曼帝國的一處夏宮,興建於1860年代。過去主要用來接待王公貴族與國外的外交使節所用。與多瑪爾巴切皇宮一樣,除了鄂圖曼建築風格又融合19世紀流行的巴洛克式風格,建築外觀顯得華麗。


遊船結束後,我們搭乘全球第一條跨洲海底隧道的地鐵返回亞洲區。馬爾馬雷海底隧道連結伊斯坦堡的歐亞兩端,全長十三.六公里,讓亞洲到歐洲只要4分鐘,減輕伊斯坦堡跨洲大橋的交通壓力,增進往返的便利性。此外,海底隧道最深達六十公尺,也是全球最深的海底隧道。雖然是一條很了不起的隧道,但其實搭乘地鐵時是感受不到有什麼特別的,就是一般的捷運。
最後一站來到香料(埃及)市集,我們還在路上品嘗了在土耳其處處可見的小點心。原本以為是甜滋滋的炸甜甜圈,其實只是一個烤的又脆又硬,吃起來非常考驗咀嚼肌,上頭不吝嗇灑滿芝麻的麵包。





(http://historum.com/asian-history/87428-aryan-invasion-into-india-theory-fact-fiction-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