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這個城市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過去的首都,其熱鬧以及商店密度遠大於我們剛到土耳其石參觀的安卡拉。不愧是機場旁的飯店,無線網路之強,還能下載韓劇等著晚上坐飛機睡不著時看,雖然台北-土耳其的直飛班機是華航代理土耳其航空,但畢竟還是土耳其航空,加上這個國家英語不太通,飛機上除了空服員講的英文聽不太懂之外,電視幾乎都是土耳其字幕,偶爾出現英文字幕就不錯了。(結果後來發現回程居然都是中文字幕,這間航空公司實在很怪…)

多瑪爾巴切皇宮/Dolmabahçe Palace是早上第一個景點,相較於奧地利的熊布朗宮,多馬爾巴切皇宮的占地就稍微小了一點,但奢華程度絕對不亞於其他國家的皇宮。光是開放參觀的30%就能讓人清楚的感受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過去雄厚的財力以及輝煌的歷史。多瑪爾巴切皇宮為填海花園,建於1856年,耗時7年完成,供給最後六代鄂圖曼帝國的蘇丹國王使用‧

相較於以前我所參觀過的皇宮,多瑪爾巴切宮實在是很新,上網搜尋別人的資料發現過去似乎可以入內拍照,但現在已被禁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觀光客太誇張了...沒能拍到水晶吊燈與水晶樓梯是讓我覺得蠻可惜的。不過綜觀歷史我們都知道,當一個龐大、經濟實力雄厚的帝國開始花大錢建築這種奢華的皇宮,不外乎是想掩飾帝國開始逐漸走向衰敗的事實。多瑪爾巴切皇宮亦是如此。原先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王居住在明天會去參觀的托布卡比皇宮/Topkapı Sarayı,最後第五任蘇丹王- Abdulmecit為了掩蓋國力、軍事力量衰弱的現實,而搬遷到極端奢華的新皇宮-多瑪爾巴切皇宮居住。 多瑪爾巴切皇宮為建築巴黎歌劇院的義大利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建築有豐富的巴洛克式風格,不過其時土耳其的雕尚未非常精細,因此內部屋頂裝飾大量使用繪畫,話雖如此,屋頂的3D立體彩繪根本讓人難分真假,好幾次老媽一直盯著天花板問我:「這到底是彩繪的還是大理石雕克阿?」彩繪做到如此,不禁也是讓人望之驚嘆。多瑪爾巴切皇宮還算很新的皇宮,因此繪畫都還非常鮮麗,使用繪畫裝飾看起來反而比雕刻在視覺效果上有更深刻的震撼。除了六代蘇丹國居住過之外,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也曾在皇宮辦公過,並且也在這裡病逝,因此為了紀念這位土耳其的偉人,多瑪爾巴切皇宮內所有的時鐘皆停在9:05,也就是凱末爾病逝的時間,以此弔念他。參觀時,導遊還特別要我們注意看。
 停在9:05的時鐘
(圖片來自:http://orientalismexpress.blogspot.tw/2009/02/strolling-through-istanbul-dolmabahce.html)
 

華麗的天花板彩繪
 
(圖片來自: http://serkanavcioglu.deviantart.com/art/Dolmabahce-Palace-5-182162639)
 
 早期土耳其由於受到回教的影響,所有歷史紀錄不可使用照相,直到後來因為歐洲人大量進入,才開始漸漸開放而有照片流傳,因此在皇宮或博物館,往往只能看到大量手繪的圖片紀錄。但我覺得土耳其的素描手繪紀錄比起之前看到的油畫手繪更加精細,幾乎與照片幾可亂真。
(http://archnet.org/sites/3475/media_contents/62102)
 
我們進入的第一個廳,天花板是繪圖裝飾,非常華美。
(圖片來自: http://suethomson.blogspot.tw/2006_12_01_archive.html)
 
剛開始覺得還好,離開了大廳碰到的水晶樓梯就開始讓人嘖嘖稱奇了。水晶樓梯旁的梯柱,全部是水晶製成,真的是很誇張,這該要多少錢啊!
(圖片來自: http://www.sboki.com/tag/staircase/page/11/)
(圖片來自: http://www.bestourism.com/items/di/867?title=Dolmabahce-Palace&b=145)
 
而自水晶樓梯往上望,原本應該是玻璃透光的屋頂,因為之前戰爭受到損傷,因此已經改為用別的材質修補了。我想如果還是使用玻璃的話,看起來一定更美,採光也更亮。
 
(圖片來自: http://depositphotos.com/1009476/stock-photo-dolmabahce-palace.html)
 
走上水晶樓梯以後的的廳房是大使廳,廳的入口擺了兩只大象牙,應該有一公尺多高,非常漂亮,印象中是非洲國家的國王送的。不同於之前所看到的彩繪裝飾,大使廳的裝飾全都使用雕刻了,除此之外,廳中是各種名貴的銀鐘、銀燭台,只能說鄂圖曼帝國真的是非常有錢,這些精美的工藝品真的是挑戰人類的奢華極限。
(http://www.pbase.com/bmcmorrow/image/60591157)
 
地上還擺了兩張看起來像假的熊皮,但這麼有錢的帝國,怎麼可能會擺假貨呢?這灰灰的熊皮,過去曾是雪白的北極熊皮,經處理後當作地毯使用。雖然熊皮看起來很柔軟、溫暖,但我想到是真的熊的皮,還是覺得不太舒服。
 
(圖片來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lmabah%C3%A7e_Palace#/media/File:Ambassador_Hall_Dolmabahce_March_2008panoc.jpg)

會面廳/Medhal Hall,此廳可接待來自面海門與面陸門的賓客、官員,因此這個大廳主要作為會面使用。來訪的賓客們會先被帶到藍廳等待,等候通知,稍後才會再被帶往內廳進行商議。
 
(http://www.travellinkturkey.com/istanbul/images/dbahce_medhalhall.jpg)
 
藍廳/Blue Hall的命名來由是廳內裝潢多以藍色系為主。最初在典禮使用,或是供給蘇丹王的家人會面蘇丹王前的等待廳,後來作為蘇丹王接待國外賓客的廳房。
 
(圖片來自:http://www.travellinkturkey.com/dolmabahce.html)
 
粉紅廳/Pink Hall同藍廳一樣,是以廳內主要的裝潢色系來命名。主要用途是蘇丹王母親用來會見特殊賓客。除了奢華的家具與過度裝飾的天花板和吊燈之外,土耳其的傳統工藝品-手工地毯也可以皇宮內的各廳房裡看到。這些純手工編織的大地毯製作起來非常耗費人力與精神,往往得花上製作的婦女好幾年的時間。仔細觀察這張地毯會發現地毯的中間有一條明顯的界線,那是因為製造這張地毯的婦女,還沒有完成就已病逝了,由另一位工女接續她的工作而導致。
(圖片來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lmabah%C3%A7e_Palace#/media/File:Dolmabahce_Palacasdfe.jpg)
 
蘇丹王的圖書館,只展出約10%的書籍。
(圖片來自:http://www.pbase.com/bmcmorrow/image/60591170)
 
不管是在托布卡比(舊皇宮)或是多瑪爾巴切皇宮,這種玻璃採光是土耳其皇宮的一大特色。
(http://www.pbase.com/bmcmorrow/image/60591176)
 
 
蘇丹王的浴室,頂端也是玻璃採光,浴間為大理石雕刻裝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lmabah%C3%A7e_Palace#/media/File:Istanbul_img_5058.jpg)
 
最後一個最重要的大廳- Muayede Hall,此廳比起其他廳都來的高且大,作為特殊大典禮、加冕典禮、接待使用。最吸睛的是那廳中央掛著的重達4500公斤的大水晶吊燈,來自英皇維多利亞女皇的禮物。
 (http://vindenes.nu/en/2006-istanbul-turkey/gallery/2006-istanbul-turkey/dolmabahce-palace/)

(http://magiccityistanbul.blogspot.tw/2013/12/dolmabahce-palace.html)

由於多瑪爾巴切皇宮內部不能拍照,所以資料大多憑記憶,而廳內的圖片也只能網路搜尋。雖然不是放上自己照的相片,但這個工作量反而比整理筆記與放照片還來的大。網路上資料錯誤百出,除了互相比對、參照英文資料比對記憶,盡量做出較為完整的遊記。挑選圖片也是一件繁瑣又累的工作,光這幾張照片,我就挑了兩個多小時,不斷地搜尋、查找、比較,若還是有錯誤或稍微不清楚的,我真的盡力了
~真希望發明眼睛照相機
 
= =
(若還有興趣皇宮門的廳房,這個英文網站有十分詳盡的介紹-
http://www.travellinkturkey.com/dolmabahce.html
http://www.dolmabahcepalace.com/listingview.php?listingID=5)

離開皇宮的出口,正對著的就是走海路來訪皇宮的賓客們進入的入口,因為多瑪爾巴切皇宮很大,若不是從博斯普魯斯海峽直接來拍,站在花園無法拍到全貌,因此還在出口處非常貼心的擺上皇宮側觀全景圖供大家拍照。
花園規模雖然不大,花與噴水池俱全,尤其是繡球花,大的很誇張,堪比碗公。
雖然巴爾瑪巴切皇宮中的時光全停止在凱末爾逝世的時間,但皇宮外的時鐘塔卻是準確的。
離開皇宮後,我們還碰巧碰到了土耳其軍樂隊/mehters的表演(據說非常幸運)。最初在8世紀出現的樂隊,到19世紀時開始失寵,且隨著鄂圖曼土耳其的衰敗。這種音樂流派也不再受到重視。直到1911年鄂圖曼帝國開始崩解時軍事博物館企圖振興傳統, 且在1953年,為了慶祝 Mehmed II (麥何密二世) 蘇丹的軍隊攻陷拜占廷帝國的君士坦丁堡500週年慶, 這項傳統才成功的由土耳其武裝軍樂隊重建起來。在今天這種音樂對大部份土耳其人來說是激發英雄主義以及緬懷土耳其過去的歷史意義的存在。而這類土耳其進行曲的節拍,也曾經影響歐洲古典樂,例如貝多芬與莫札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都存在''兩個一拍後伴隨三個半拍''的節奏。

在塔克辛/Taksim廣場搭乘復古電車。這是僅次於倫敦地鐵,世界上第二老的電車。往返於塔克辛廣場與 Tünel站之間,電車共停靠五個站,速度非常慢,大概跑得稍微快一點就能追上了,是純屬觀光用途的老舊電車了。
我們在第二站下車,到達好像很有名的連鎖主題餐廳-Hard Rock Cafe。這裡的美式餐點很難吃,店內的收藏品比食物有看頭多了。收集了許多現代當紅搖滾、鄉村歌手們的表演、演唱服、樂器等。像是蕾哈娜的雨傘、Lady gaga的、麥可傑克森的外套...等等
午餐後在獨立大道上漫步。
獨立大道是伊斯坦堡一條很重要行人徒步區,總長共四公里,是許多抗議遊行常經過的地方。一路上雖然沒什麼東西好買,但逛櫥窗也蠻有趣的一路上除了一排排的大使館,還有土耳其式的各種甜品店,甜滋滋的不是小糕點就是土耳其軟糖。
獨立大道最尾端就是老店車的終站了( Tünel站)。不過似乎看不到車站的蹤跡了,只找到廣告布條還有一間很漂亮的老書店。我們猜可能是已經改裝成書店了,書店的明信片雖然比起路賣的風景明信片貴一點,但更有質感,有點後悔只買了三張,真應該在這裡多買幾張的。
Polis警車
下午是搭乘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遊船,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30.4公里,將土耳其切割成歐、亞兩區,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聯絡兩塊大陸,也使得黑海能穿過歐亞大陸聯繫外海(馬爾馬拉海)。透過馬爾馬拉海銜接地中海與愛琴海,過去鄂圖曼帝國就是利用這塊水域以擴張自己在歐亞兩塊大陸,巴爾幹半島到維也納一帶的勢力範圍。
甫登船不久,就可以看到早上所參觀的多瑪爾巴切皇宮的全貌,還有從海域前往皇宮的賓客所走的海門入口。
接著是加拉塔薩雷大學/Galatasaray  ,前身是宮廷學校,於1992年與法國合作成立。
著名的國際豪華飯店-四季飯店坐落在海峽的沿岸,由19世紀鄂圖曼宮殿改建而成,雖然住不到但遊船經過一瞥其風采。
最有趣的是經過第一座跨洲大橋-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Boğaziçi Köprüsü,可以考驗一下自己的視力,或許能看到大橋旁邊的黃色牌子,寫著''Welcome to Asia(Europe)''。1968年開始興建,是第一座歐亞兩塊大陸連絡起來的跨洲大橋,橋身沒有梁柱,只使用巨大的鋼索懸吊支撐,因此橋下的各種船隻都能自由通過。歐亞第一大鋼橋的海峽大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橋。以伊斯坦堡繁忙的交通,足見海峽大橋的載運量有多大,能夠維持這樣大的載運負擔卻仍然堅固,非常了不起。
另一座較遠處的跨洲大橋-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 (名字也太長...)為1988年完工通車,略短於海峽大橋。建造為藉此分擔海峽大橋的載運量與疏通伊斯坦堡歐亞兩區的交通。第二座跨洲大橋的名字正是紀念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
齊拉岡皇宮Çırağan Sarayı的巴洛克式外觀,無疑是河岸的一大亮點。1867年由鄂圖曼帝國蘇丹阿布杜拉與兒子共同興建完成。前後共有三任蘇丹居住於此,20世紀初曾做為國會大廈。但於1910年皇宮內部受火災燒毀,後重新改建後成為現在的豪華宮殿飯店。

漂亮的兩個尖塔樓建築物為軍事學校高中部/Kuleli Military High School,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曾在此就讀。
總統乘坐的軍艦
位在亞洲區過去的小漁村-坎勒札/Kucuksu Kasri現在風水輪流轉,成為伊斯坦堡最昂貴的住宅區。看著這一片感覺不怎麼美麗的建築,還是讓我不禁想,究竟要工作多久才能買得起這裡的一間廁所?
河流、海峽的沿岸總是高級住宅分佈的區域,博斯普魯斯海峽除了沿岸的宮殿,還有華麗的鄂圖曼式的水岸宅邸/Yal。水岸宅邸是過去16~17世紀時期,鄂圖曼帝國貴族的宅邸,現在已有些改建成咖啡館、飯店或餐廳,還可以看到有人坐在岸邊喝下午茶聊天。

到了歐洲區的部分,房子建築風格與亞洲區相比就有點不一樣了,屋頂喜用紅磚、白牆,從海峽上一覽一個城市特殊的歐亞文化交融,大概也只有在土耳其才能看到這種特殊的景觀。
多瑪爾巴切清真寺/Dolmabahçe Camii 是伊斯坦堡著名的地標之一,位於多瑪爾巴切皇宮的南邊,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兩邊高於20公尺的禮拜塔。1853年由蘇丹的母親下令建造,融合鄂圖曼與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外牆與拱門部分還有漂亮的馬賽克,不過視力不太好,看不太出來就是了。
灰白色的貝雷貝伊夏宮/Beylerbeyi Sarayı是鄂圖曼帝國的一處夏宮,興建於1860年代。過去主要用來接待王公貴族與國外的外交使節所用。與多瑪爾巴切皇宮一樣,除了鄂圖曼建築風格又融合19世紀流行的巴洛克式風格,建築外觀顯得華麗。
蘇萊曼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為蘇萊曼大帝下令於1550-1557年間建造,外觀華麗,但這與尚儉的伊斯蘭教教義矛盾,受到大量的批評聲浪攻擊,為了平復這些言論撻伐,於是變做與其他公共建設(醫院、學校)共同使用。而蘇萊曼清真寺除了典型的禮拜尖塔與圓拱屋頂之外,仔細觀察圓拱屋頂的頂端可以看到有一個月亮與十字架的標誌。作為回教與基督教共同使用的教堂,月亮與十字架的標誌就分別表示為回教、基督教舉行禮拜的地方。不禁覺得很奇妙,在土耳其果然處處可見宗教、建築、文化共同融合的地方,除了地理位置的關係,土耳其本身對於宗教與文化持有開放的態度,讓各種人文的不同在這裡可以兼容並蓄,發展出另一番特別的光彩,土耳其可貴的地方就在此吧!
遊船上的風很大,吹得大家東倒西歪、披頭散髮,雖然海峽沿岸不如巴黎的美麗,不過包船遊覽一整個博斯普魯斯海峽外加導遊的中文導覽,土耳其巴洛克混合鄂圖曼式的宮殿與一頂頂圓頂帽的清真寺也是特別的沿岸一景。

遊船結束後,我們搭乘全球第一條跨洲海底隧道的地鐵返回亞洲區。馬爾馬雷海底隧道連結伊斯坦堡的歐亞兩端,全長十三.六公里,讓亞洲到歐洲只要4分鐘,減輕伊斯坦堡跨洲大橋的交通壓力,增進往返的便利性。此外,海底隧道最深達六十公尺,也是全球最深的海底隧道。雖然是一條很了不起的隧道,但其實搭乘地鐵時是感受不到有什麼特別的,就是一般的捷運。

最後一站來到香料(埃及)市集,我們還在路上品嘗了在土耳其處處可見的小點心。原本以為是甜滋滋的炸甜甜圈,其實只是一個烤的又脆又硬,吃起來非常考驗咀嚼肌,上頭不吝嗇灑滿芝麻的麵包。
香料市集賣了各種來到土耳其必須帶回去的伴手禮-各種香料、果乾、軟糖、無花果乾、手工香皂...還有部分手錶精品店等。來到香料市集,琳瑯滿目、色彩鮮艷的香料讓人目不暇給,不過都不知道要怎麼用就是了,所以頂多用力吸一口氣,聞了個飽滿就離開了。
土耳其人也真的是什麼東西都能夠做成果乾,所以除了一般常見的莓類(藍莓、蔓越莓等)、蘋果、香蕉果乾,還有芭樂乾、鳳梨乾、黑棗乾、杏桃乾、奇異果乾、橄欖乾...只要你能想到的水果都可以變成''乾''或是罐頭。來到這種市集就是喜歡殺價的人的天堂了,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標價,店主報價後開始互相喊價、殺價,所以價差有一點點誇張。旅程的最後兩天了,為了花完手上的里拉,我們家買了好多土耳其紅茶還有手工香皂,原本擔心買了4公斤的紅茶回來會不會喝不完,尤其是土人的商品包裝還非常陽春。不過顯然擔心是多餘的,不澀卻飽有茶香的土耳其紅茶必須用鍋煮,成為名副其實的''茶湯'',喝的其實非常快,但也有可能我們家的人都是水桶。據說觀光客都喜歡來土耳其買蘋果茶,但土人們日常生活愛喝的其實是紅茶。看著小小的鬱金香杯中冒著煙的熱茶,配上甜膩膩的蛋糕,這就是標準的土耳其下午茶!
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Nuruosmaniye Camii 就在香料市集的入口對面。

(http://historum.com/asian-history/87428-aryan-invasion-into-india-theory-fact-fiction-4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sh6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