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參觀古城的一天,阿芙羅黛蒂就是希臘故事中,大家耳熟能詳的維納斯,而阿芙羅迪西亞城/Aphrodisias (-ias 誰所擁有)就是獻給這位愛與美的女神所建造的一座古城。古城目前面積不大,出土開放參觀的部分僅百分之四十而已,因此當我們進入阿芙羅迪西亞城時,還可見工人們正在搬運石塊或是研究學家們正在做3D掃描,要帶回研究站拼湊,做古城原貌的修復。阿芙羅迪西亞城保存的就比昨入所見Hierapolis古城保存的還要好,因為當初考古工作進行時,土耳其政府與西方的考古學家有簽約,規定對方只能帶走百分之十的考古物件回去,因此才沒有發生像費加蒙古城一樣,考古到後來整座被德國人搬回去的悲劇。

阿芙蘿迪西亞古城最早建城於西元前3世紀銅器時代,當地人建造神廟要獻給神明。西元2世紀,羅馬政權以棋盤式規劃開始建城,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利用此處當作保護絲綢之地,有當作十字路口,運輸樞紐的功能。阿芙蘿迪西亞古城隨著時間的演進也不斷地擴張、擴建,逐漸變成現在的規模,雖然目前尚未完全出土,只能預估與想像古城原本的樣貌。古代建城是一層一層建上去的,所以從古城往下挖,還可見到鐵器、銅器時代的物品。距今年代遙遠的古城讓人感覺陌生,但其實自古城市都是差不多的功能,所以同樣在阿芙羅迪西亞城也像現今一樣配備有市政府、競技場、市場(Agora)、浴場、劇場等等,所謂食衣住行育樂。

坐著拉車到達參觀入口,感覺蠻奇妙的,有種覺得自己是一頭牛的既視感。


初入古城,可以看到入口附近處擺放多具石棺,當然裏頭都以空空如也了,從石棺外的雕刻,讓人驚嘆古希臘人雕工之精美,當然人類從古至今對死後世界總是懷有美好的憧憬與想像,這個想像不分國界,古希臘人也在石棺外部刻有葡萄酒的雕刻,象徵對未來沒好世界的憧憬,當然也暗示了石棺的主人地位不低,希望在死後世界依舊享有生前的富足生活。還有保護神,保護死者來生的未來依舊美好(有錢人都好貪心= =)

石碑文是大眾方便學習的希臘文,較艱深的拉丁文只有政府官員在文書使用。

獻給皇帝的神廟,兩旁有建築。一邊為皇帝所在,一邊是進貢者或是覲見者進入的地方,而中間的一大塊空地作為擺放供品與覲見皇帝的地方。

沿著步道走著會看見一面充滿人臉恐怖的面具牆,是過去希臘面具工匠的廣告牆,這座牆上所掛的面譜,就是工匠的作品,給客官選擇喜歡的面具以訂做。

水井,有陶做的水管輸送水源

等上陡坡後的是半圓形的劇場。半圓形競技場中的鬥獸活動是羅馬時代的娛樂節目,由於地震的緣故,較上層破壞得比較嚴重。每一排都是階梯整片的石椅,看起來很難坐。有趣的是,下方第一排卻是一座又一座的石椅子而且還有靠背,長得和電影裡面一模一樣,這就是供給特殊身分人們的VIP座位。劇場依山而建,利用回音現象使得劇場表演者的聲音能傳得更遠、更大聲。

阿芙羅迪西亞城裡有兩個市場,一在南一在北,我們看到的這個為南邊市場還有水池。

因為不斷的考古、開挖,雖然進度非常緩慢,仍有許多遺跡與石塊陸陸續續被搬出來。而考古學家再依據文獻、掃描把古蹟原來的樣貌拼湊回去。這裡就堆放了許多正等待被回復原貌的古蹟碎片。

哈德良為羅馬帝國時代的五賢君之一,他倡導人文主義,並崇尚希臘文化,主要事蹟是興建哈德良長城,劃定羅馬帝國的北部境線。在阿芙蘿迪西亞與下午所見的艾菲索斯古城都可以看到以他命名的建築。哈德良浴場興建於羅馬時代,其時工藝技術進步可見精美的雕刻-天使與一些農產品(葡萄)等。浴場邊正中央把的就是哈德良皇帝的雕像。浴場距今2000多年了,但設備已相當完善。浴場主分三個部分-冷、溫、熱,也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人們在熱水區洗澡,洗的滿身蒸氣後到溫區休息,最後在冷區吃東西、聊天、換洗等社交活動。來到土耳其最棒的就是被允許能進到古蹟裡頭,可以踩在黑白相間的羅馬地磚上拍照,充分感受距今千年的歷史洪流,看到這些老建築、老石頭,心中滿滿的是感動與緬懷。但除此之外,想必大家看到哈德良與浴場,忍不住一定會想到阿部寬與漫畫’’羅馬浴場’’!不過龍老大說,這是因為土耳其現在經濟還未發達,大概過幾年,這些古蹟恐怕都會圍起來,不再讓觀光客進入了,畢竟人為的入侵,對古蹟也是一種傷害。


君士坦丁大帝在攻入拜占庭帝國建國後,將基督教訂定為國教。因此在此處分成上下部分的大理石建築為過去的教堂高層(相當於紅衣主教)所居住的地方,類似於教堂。過去只有重要人物才能使用大理石當作建築的建材,一般平民只有石頭建材。

我覺得古城中最美的就是阿芙蘿黛蒂神殿,雖然修復出來的部分不多,但還是可以找到入口、前廳與大殿。阿芙蘿黛蒂神點是典型的希臘式建築,可以在神殿兩側找到愛奧尼克石柱與柯林式石柱,這讓我想到大學時代修的西洋藝術史期末考,還以希臘時代的三大石柱當作其中一題問答題。愛奧尼克石柱多流行於愛琴海區域,柱頭有一對向下捲的卷窩,是其主要特色;柯林式石柱較少出現在希臘世界裡,大多出現在羅馬時代的建築。柱頭頂無華,但柱頭的花樣非常華麗。 



(神殿大廳)

(愛奧尼克石柱)

(柯林式石柱)

即將離開古城區之處為阿芙蘿迪西亞的古城門-四柱門。四柱門共有四組以四支為一單位的柯林式石柱。過去希臘羅馬時期認為裸體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因此許多有關人體雕塑的工藝品都是崇尚天然的沒穿衣服,後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許多雕像與繪畫中的人物才紛紛門有屬於羅馬元素的圓拱門與希臘元素的三角頂、密集石柱,這些都是四柱門的看點。最後,我們都好奇四柱門圓拱頂上的雕刻是像畫濕壁畫一樣,仰著頭一鑿一鑿的雕刻出來的嗎?其實並沒有這麼辛苦,是雕刻完成後再放上去的。


正對著四柱門是一片綠色的草皮,草皮上為1961年時挖掘出阿芙蘿迪西亞城的考古學家之墓。他生前熱愛這個古城並且希望能永眠在此,他最愛的一塊土地上。

繞了一圈就回到原入口了,等待著我們的就是涼涼有冷氣的博物館了。博物館放的是阿芙蘿迪西亞城出土的一些雕像與石碑還有過去人們的首飾、日常用品等,導遊特別提到,博物館裡的人物雕像大多都從脖子斷掉了,那是因為隨著雕刻技術的精進,羅馬時代的人們在雕刻人物時已將人的比例越來越符合現實化、具象化,脖子比前時期的雕像還要細,也因此就更容易受到外力(如地震)的破壞而成為裂壞的毀損點。

從博物館解散後只能自由活動40分鐘,等到我和魏小妹離開博物館後只剩下20分鐘了,於是我們連忙狂奔,又從入口開始跑了一圈,在每個古建築前拍照。這麼難得可以近距離親近千年古蹟的機會,怎麼可以在樹下乘涼休息呢?歷史歲月的流逝多麼奇妙,真的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過時不管如何繁華,如今也只是歷史上的一個紀錄,同化於萬間塵土。

來自青草混合著淡淡的牛糞味道,配著這濃濃的鄉村味,就是我們的午餐。雖然一樣又是一碗沙拉(已經開始覺得很膩了),與孔亞、伊茲米爾地區常見的土耳其烤餅(還是很好吃),但餐前法國麵包改成了香噴噴的熱厚烤餅。沉甸甸的烤餅內部實心,非常的有份量,淡淡的麥香,入口軟Q,不管是沾湯、沾藍莓醬、單吃都很好吃,唯一的缺點就是,烤餅非常厚實,吃一點點就飽了...說實在,除了一大碗沙拉以外,土耳其的麵包類都讓我非常喜歡,沒有過多的精緻,少油、少鹽、少糖,口中除了淡淡的天然麥香外,沒有加工的甜膩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sh61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