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耳其的最後一天意外的充實,每出國必有的市區觀光行程,從一早走到下午。
聖索菲亞大教堂
本日第一個參觀景點由聖索菲亞教堂開啟。原為木造的聖索菲亞大教堂/Ayasofya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到被西班牙的塞維亞聖母主教堂/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取代之前一直保有這個稱號將近一千年,這也是個十分驚人的記錄。
我覺得來到土耳其走過的這許多古蹟巡禮,雖然當下已經看到有點麻痺了,但回來後仔細想想,我們這可都是踩在一、兩千年的建築上,怎能不感到莊嚴、肅然起敬呢?西元537年(拜占庭帝國時期),耗時7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興建完成,成為拜占庭帝王儀式的首要場地,如進行帝王的加冕典禮。西元537年到1453年期間,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被作為天主教教堂使用。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鄂圖曼帝國成立,聖索菲亞大教堂於是被改建成清真寺,成為舉辦軍事大典的場地。由於先後曾作為教堂與清真寺使用,造就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特殊的建築外觀,融合了基督教(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為現在的天主教)與回教的風格,也結合東西方的建築精神。這不正是土耳其-伊斯坦堡位於兩大洲中繼點的最完美寫照嗎?西元1920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在凱末爾的現代改革之下,回教的地位於焉下降,教堂的用途成為爭執,甚至還有基督教徒入內做禮拜。在爭執不休的情況下,1930年凱末爾建議將教堂改為博物館,才終於結束這個爭執不下的窘境。入口處是一字排開的九個門口,由中間的大門往旁,其他八個門左右大小對稱。中間的大門上有馬賽克拼貼畫,是最重要的門,為國王或重要大臣進入教堂的入口。其他門上的大理石裝飾是以來自馬爾瑪拉海峽的大理石,切開之後再拼成的對稱圖案。
中-聖母瑪利亞
右-君士坦丁六世,手拿教堂模型,意味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獻給聖母
教堂大殿廳的石柱由大到小排列,改建成清真寺時,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用大量泥灰覆蓋馬賽克拼貼畫,直到1954年才清理乾淨。由於教堂有部分在進行整修,所以左半邊蓋了醜醜的陰架,看不到整個教堂完整的大廳全貌,覺得有點可惜。
加冕區為國王進行加冕典禮的地方,國王站在區中間受冠,而地上的這些圈圈則表示,各地主教前來加冕典禮觀禮並且提供法力加持給國王、祝福國王,幫助國王統治王國。
和先前所看過的清真寺一樣,由許點油燈的緣故,吊燈都相當的低。
教堂在上方四角掛有圓盤書法,分別代表阿拉、穆罕默德與四大追隨者之名。雖然站在一樓往上看起來這些書法沒什麼特別。但其實一個圓盤就有8平方公尺大,要書寫出這麼大的字非常不容易,書寫者必須從小不斷練習。除了書法之外,屋頂還有六翼天使的圖騰(紅圈處),雖然...我本來以為那是怪獸...
淚柱也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著名景點之一。剛改建成清真寺時,由於回教徒們找不到朝向聖地麥加的方向,穆罕默德二世的老師就在這根石柱上以大拇指,轉柱子一圈,以此嘗試感應阿拉尋找到方向。而現在這個動作變成許願的手勢,許多人都會跑來這裡祈願。
帝王走的大門
托布卡比皇宮是鄂圖曼帝國的舊皇宮,自1465到1853年,將近四百年間為帝國重要的政治中心。托布卡比皇宮由外至內共有三個大門,分別為大砲、權力、幸福之門。''托布卡比''這個詞在土耳其語中是大砲的意思,因此過去托布卡比宮內社友軍械庫與倉庫。在通過大砲之門後的聖伊蓮娜教堂,在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破伊斯坦堡之後,教堂被改作成清真寺,後來更成為鄂圖曼帝國時期的彈藥庫。
(托布卡比皇宮入口-大砲之門)
(聖伊蓮娜教堂)
(第一庭院)
過去平民們可以自由進出大砲之門與權力之門之間的第一庭院,作為一般公共場所、公園之類的性質。當然現代的平民也可以隨意進出,因此我們直到要通過權力之門後才有安檢的程序。在第一庭院除了有存放大砲的軍事彈藥庫之外,兩旁的建築為鑄幣廠與工匠修補皇宮內家具的工作室。
最幸運的是,我們還在這裡遇到前一天 在多瑪爾巴切宮外的那一團軍樂隊,導遊說,他們就是從新皇宮那裡走來的,走了一天,真辛苦。
權力之門就算是正式的皇宮入口了,因此不論是官員或是外國使節都必須在崇這裡下馬步行進入,只有蘇丹才可騎馬通過。據說面對權力之門旁右側的地方是過去劊子手行刑後清洗工具與雙手的劊子手之泉。
(權力之門)
(劊子手之泉 https://www.tarihvebilim.com/osmanlida-cellatlar-infazlar-iskenceler/)
(第二庭院)
(鑄幣廠與工匠工作室)
在第二庭院這裡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議事塔(正義塔)與議事廳,為宰相們議事、發布行政命令的地方。廳內外的欄杆都為木上包金箔,看起來很華麗。平常蘇丹王並不會進入這個宰相們的議事場所,但會躲在議事廳對面的欄杆旁偷聽大臣們議事,所表示同意便會發出聲響示意。不太明白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 現在議事廳旁的另外兩間帝國寶庫在展示歐洲北方進貢給蘇丹王的貢品-時鐘與帝國時代使用的武器、刀、槍、盔甲等。
(議事塔)
(議事廳)
(議事廳內部)
(議事廳內部頂)
最後的幸福之門之後為皇宮的心臟地帶,帝王的私人住所、寶庫與後宮,人為進出嚴格管控。不過有些蘇丹王會將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帶往第三庭院處的覲見廳商議密事,並且很聰明的在覲見廳外安置了幾個水龍頭,目的是為了不讓蘇丹王與大臣之見的秘密對談被他人偷聽,頗有宮中密事的味道。
(幸福之門外與內側)
(覲見廳)
(覲見廳外水龍頭)
圍繞著第三庭院的左右為征服者之亭及拱廊,是宮裡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建於1460年左右(托普卡匹皇宮興建時)。左邊展示帝國珍藏品,最有名的就是那世界上第二大顆的鑽石,無打磨僅切割,85克拉無瑕疵的珍品。可以看到有許多觀光客在排著看鑽石,其實我也蠻想去看的,但是隊伍實在排得太長,時間就無法允許了,感到有點可惜...右邊展示宗教用品,包括摩西的手杖、穆罕默德的經書等,但是不是沒有英文,就是專有名詞看不懂,而且離得很遠,再加上本身沒有很大的興趣,我晃一晃而已就離開了。
(征服者之亭及拱廊)
特別提一下中餐是因為在皇宮內的景觀餐廳用餐,旁邊還伴著博斯普魯斯海峽,美不勝收。不過,最好玩的還是服務生端的盤子,用的是模擬過去皇宮餐點的金黃蓋子,加上他們還可以一手端好幾個,也是一場特技表演。
托布卡比後宮也是重要景點之一。我覺得土耳其官方很有趣,檢票口只設在入口,出口完全沒有把關,吃完午餐後和魏小妹到處亂晃,其實早就跑到後宮裡面去了,不過完全不知道,畢竟皇宮內真的很像迷宮,一堆路穿來穿去的。
(馬車之門-內部)
由第二庭院連接後宮的入口-馬車之門。珠寶會先在這裡儲藏,後再經過檢驗。
現已封死,但過去是作為藏物品所使用的暗格。
在托布卡比皇宮,以大量磁磚作為重要的裝飾,處處都可以見到。
(高樹代表長壽;鬱金香在土耳其大量種植,也是裝飾時的重要元素)
太監房。在掌管後宮期間畢竟還是有許多體力活的事情,因此帝國也有太監的存在。鄂圖曼帝國的太監比起中國皇室的太監相對起來人道許多,由於距離非洲大陸較近,帝國直接引進非洲的黑人,因此若是發生妻妾與太監通姦情事,生下來的小孩皮膚顏色就很明顯了,因此帝國的太監們並無須去勢的程序。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妃妾在接受蘇丹召見前,先在此等待的房間,一整排石椅並不是歇腳使用,而是擺放整理妝容的物事。這裡還擺有鏡子以供整理衣物。屋頂同樣有玻璃作採光,這是土耳其宮殿建築的特色之一。
浴泉殿,是進入后宮的前堂,牆身是以十七世紀屈希亞的磚塊所砌。坐板提供守衛休息。昔日這裡的噴泉正是浴泉殿名字的由來,後來被移到穆拉德三世的私人宮殿。
太后寢宮。牆身以藍白及黃綠色磚塊組成,並以花為主題,布置著十七世紀的伊茲尼克瓷磚。上層房間的上色設計充滿著十八至十九世紀的西歐風格。
火爐
家人房,蘇丹與其家人會面的房間。身為王者,為求安全,任何人都無法親近,因此連與家人相聚也要在另外的房間,當然也不會與家人們同寢。因為有小孩子會在這裡跑來跑去的關係,為了安全起見,火爐還設有門。
帝國大殿/帝王之房,擁有後宮最大的圓頂廳堂。這裡是蘇丹的官方接待大殿,也用於宮廷娛樂消遣活動。蘇丹會在這裡接待親信、客人、太后、皇后、妃嬪及兒子,宗教節日的慶典、皇室婚禮都在這裡舉行。蘇丹坐在中間,旁邊的樓坐則是家人與客人的位置。
太后寢宮與蘇丹的私人房間是後宮裡最大也最重要的部分。這個穆拉德三世私人宮殿是後宮裡最古老及保存得最好的現存建築物。是建築師錫南在十六世紀設計的作品,擁有僅次於帝國大殿的第二大的圓穹。房內以藍白色及珊瑚紅的伊茲尼克磚塊鋪設。房內有一個兩層高的水池,利用水龍頭的分流加大水流的噪音,如此以防止蘇丹房內的私人對話為外人所聽。
由於蘇丹無法與其他人親近(防止被刺殺),各坐落於房間兩邊的兩張華麗錦床為蘇丹(右)與母親(左)對話時所坐。
寵妃庭院是後宮的最後一個部分,在這裡居住的是太后滿意的妃子。
太子寢宮,太子在這里生活,不與外界联络,故這裡又稱為''鳥籠''。
小清真寺,由於後宮嬪妃們無法隨意外出拋頭露面,因此這裡設有小清真寺,提供她們朝拜使用。
水池、巴格達宮、開齋亭。具有水池的上層陽台,是太子玩水的地方。巴格達宮,為了紀念穆罕默德四世的巴格達戰役而建。開齋亭可以觀賞整個金角灣的海景,據說蘇丹會在齋戒月時期等待日落後在亭下開齋。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